10月的江西萍乡,一则“爆炸传闻”曾搅得本地网友人心惶惶——直到警方通报出炉,才揭开这是一场人为制造的“网络闹剧”。

事情要从一条网络帖文说起。本月下旬,有网民在热门平台发布内容称“10月6日江西上栗发生爆炸,伤亡情况不明”,还配上一张看似“事故现场”的图片。消息一经发出,很快在本地网络社群里扩散:有人着急询问亲友安全,有人猜测“是不是化工厂出事”,甚至有外地网友专门打电话到上栗县政府值班室求证。就在大家越传越慌时,萍乡市公安局的核查结果给这场“虚惊”踩了刹车——经确认,近期上栗县从未发生过帖文中的“爆炸事故”,所有内容都是发帖人陈某某杜撰的。

很快,陈某某被警方依法传唤。面对民警的询问,他没有过多辩解:“就是想‘好玩’,看别人转发评论觉得有面子,图片是从网上随便找的,根本不是上栗的场景。”所谓“爆炸”不过是他为了“博关注”编出来的“故事”,却实实在在搅乱了社会秩序。

根据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第二十五条规定,散布谣言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,可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。陈某某因“编造虚假信息引发恐慌”,被依法行政拘留10日。

通报发出后,网友们的评论里满是“解气”与反思:有本地网友说“我当时给老家爸妈打了三个电话,结果他们说‘在家看电视呢’,造谣的人太缺德”;也有人留言“网络不是法外之地,这次拘留刚好给想‘博流量’的人敲警钟”;还有人提醒“以后看到这类消息,先等官方通报,别跟着传”。

其实,类似的“造谣博关注”事件并不鲜见:有人编“超市倒闭清仓”吸引眼球,有人发“小区有人贩子”制造恐慌,本质都是用虚假信息消耗公众信任。就像警方提醒的那样:“‘好玩’不是借口,‘博关注’也不是理由——每一条网络发言都要守好‘法律底线’,否则迟早要为自己的言行买单。”

谣言的“热度”来得快,散得也快,但留下的教训却值得深思。对网友而言,面对“突发消息”多一份理性,先核实再转发;对想“博流量”的人来说,与其靠编造谣言赚关注,不如用真实内容赢得信任——毕竟,网络空间的秩序,需要每个人共同守护。

网民造谣发生爆炸伤亡不明被查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