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两天刷到浙大食堂的螃蟹照片时,我正啃着外卖的盐焗鸡,突然就放下了筷子——玉泉校区食堂窗口里,清蒸蟹摆得整整齐齐,壳上还挂着蒸出来的水珠,价签明明白白写着“小蟹8.8元/只”。照片一传到网上,评论区瞬间成了“大型羡慕现场”:有人说“我昨天在海鲜店买的螃蟹要58一只,这差距比我通勤时间还长”,有人问“现在转去浙大读研究生,还能赶上吃螃蟹吗?”连我同事这种“美食博主”都凑过来:“你帮我问问,浙大食堂招不招临时帮工?我不要工资,管饭就行。”

顺着热度,我联系上浙大后勤集团的工作人员,对方倒没藏着掖着:“不是刻意跟校外比价,我们的定价一直按校内系统来——学生的生活费就那么多,得让大家吃得起、吃得好。”至于大家最关心的“现在还能吃到吗?”工作人员笑着说:“这周已经停售啦,天气冷了螃蟹不新鲜,等明年秋天再上。”末了还补了句:“校外人员要是想体验,提前预约就能进食堂,就是得赶早,不然热门菜容易抢光。”

浙大食堂8.8元一只螃蟹引热议

其实网友馋的哪是那只8.8元的螃蟹?是大学食堂里“把学生放在第一位”的实在。华中师范大学的梅志罡教授帮大家拆穿了这个“低价密码”:大学食堂能卖得便宜,不是“赔本赚吆喝”——食堂用的是学校的公共资源,租金、水电都比外面商铺低一半;浙大这类高校有自己的供应链,螃蟹从合作的水产基地直接运过来,没有中间商赚差价;国家给每个学生的伙食补贴,虽然不会直接发到手里,但都“贴”在了菜价里——比如你吃的那只8.8元螃蟹,说不定就有补贴在帮你“兜底”。

想起我当年读大学时,食堂的红烧排骨卖3块钱,打菜阿姨手从来不会“抖”,每次都给我堆得满满一碗。现在再看浙大的螃蟹,突然明白:那些让网友眼红的“食堂神价”,从来不是什么“营销套路”,是学校把对学生的关心,藏在了每一口热菜里。就像有浙大毕业生留言说:“我当年在食堂吃了四年的红烧肉,现在月薪两万,却再也吃不到那种‘踏实的香’——因为那里面有学校给的‘偏爱’。”

浙大食堂8.8元一只螃蟹引热议

热搜会慢慢冷下去,但这份“食堂温度”不会。就像昨天有个网友说的:“我现在在深圳加班到十点,想起大学食堂的番茄鸡蛋面卖2块钱,还是会觉得,当年的自己,被学校好好爱过。”

你当年食堂的“神价菜”是什么?是1块钱的豆浆?还是3块钱的水煮鱼?评论区聊聊,说不定能唤醒一波“舌尖上的青春回忆”。

浙大食堂8.8元一只螃蟹引热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