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翻长城10月销量表时,我盯着魏牌那行数字看了三遍——12699台,同比涨95.79%;前10个月累计76292台,增速直逼96.25%。这个三年前还被网友调侃“快凉成冰糕”的品牌,如今倒像重庆夏天的火锅,越煮越热,把整个长城的高端线都焐活了。而这团“火”的引子,是魏建军十年前撂下的那句狠活:“WEY是我的姓,赌上家乡的大旗杆,只能成,不能败。”
2016年魏牌刚发布时,我还在电视台跑汽车口。记得魏建军站在保定直隶总督府前的发布会上,手指着车标说:“这杆旗是我家乡的根,WEY是我的命,输了,我魏建军没脸回保定。”那两年VV系列确实给了他面子——2018年卖了14万台,是国产高端品牌的“头把交椅”,连我隔壁做老师的邻居都凑钱买了台VV7,逢人就说“比合资车有面儿”。
可命运偏要给骄傲浇冷水。VV系列谢幕、咖啡系列叫好不叫座、坦克独立单飞,魏牌的销量像坐了机,2022年只剩3.64万台。网上的评论扎心:“魏牌凉了”“魏建军的姓要砸在车标上了”。我曾在车展上碰到魏建军,他戴着鸭舌帽站在魏牌展厅角落,看着寥寥无几的观众,嘴角扯了扯,没说话——那眼神,像极了重庆巷子里输了棋的老茶客,憋着股不服输的气。
转机出现在去年春天。魏建军突然把办公室搬到了用户运营部,每天抱着手机刷车主群:“蓝山的第三排能不能加个杯架?”“高山的二排座椅能不能放平?”“空调风能不能不吹小孩脑袋?”工程师们急得直跺脚:“魏总,这样改成本要涨30%!”他拍着桌子说:“用户要的不是‘技术多牛’,是‘用着舒服’——成本能解决的问题,都不是问题!”
从那以后,魏牌像换了副骨头:以前拼“百米加速3.9秒”,现在拼“第三排能放两个安全座椅”;以前讲“北欧极简设计”,现在讲“重庆家庭的火锅局能坐得下”;以前追“流量明星代言”,现在追“车主的真实吐槽”。蓝山上市时我去试乘,六座布局连我妈这样的老花眼都能轻松上下车;高山的二排座椅能放平,我那爱钓鱼的爸说“比我家沙发还舒服”。
今年夏天,我在重庆机场碰到个魏牌销售,他举着宣传页跟我说:“哥,你看这蓝山,上个月卖了5000多台,全是老车主介绍来的。”我笑着问:“以前你们不都推‘零百加速’吗?”他挠着头说:“魏总说了,现在要推‘妈妈能轻松抱孩子上下车’‘爸爸能在车里睡午觉’——这些才是用户真需要的。”
前几天跟汽车圈的朋友吃饭,他夹着毛肚说:“魏建军的厉害,在于他敢把自己的尊严押上去。”我纠正他:“不是尊严,是‘信’——信中国品牌能做高端,信家乡的大旗杆能立得住,信‘用心做车’比‘用钱砸广告’管用。”
魏牌的销量涨上去的,从来不是数字。是我妈说“这台车比你哥的合资车好坐”的认可,是我爸说“这座椅能放我的钓鱼竿”的满意,是邻居阿姨说“我女儿买了蓝山,带我们去了三亚”的骄傲。这些藏在生活里的“小满意”,拼成了魏牌的“大逆袭”。
昨天刷到魏建军的朋友圈,他发了张蓝山车队的照片,配文:“十年前,我把姓刻在车标上;十年后,我把用户的需求刻在车里。”底下有个车主评论:“魏总,我买了蓝山,带着爸妈去了桂林,他们说‘这比以前的车舒服十倍’。”魏建军回复:“这就是我要的‘赢’。”
是啊,什么是“赢”?不是赚了多少亿,不是卖了多少台,是用户说“这台车,我用着舒服”;是曾经的质疑变成“这品牌,我服了”;是把“魏建军的姓”变成“中国高端品牌的脸”。
当蓝山的车灯照亮重庆的山雾,当高山的车轮碾过四川的梯田,魏牌的逆袭,哪里是一个品牌的事?是中国企业家“不服输”的韧性,是中国汽车业“从跟随到引领”的勇气,是“中国造”变成“中国好造”的底气。
魏建军的故事,让我想起重庆的老火锅——越熬越香,越煮越浓。那些当年说“魏牌凉了”的人,现在该闭嘴了:魏牌不仅没凉,还成了长城新能源矩阵里最锋利的刀,砍开了国产高端新能源的缺口。
而魏建军,站在保定的工厂门口,看着一辆辆蓝山和高山开出去,应该会笑着说:“你看,我没输——我赢回的,是中国人对国产高端品牌的信任。”
这不是结束,是开始。魏牌的故事,才刚刚写到“精彩”的那一页。
